彭德懷:(1898一1974),無產階級革命家,軍事家,政治家,中國人民解放軍創建人和領導人之一,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。原名得華,號石穿。湖南湘潭人。
1916年入湘軍當兵。1922年改名德懷,考入湖南陸軍軍官講武堂,畢業后回湘軍任排長、連長、營長。1926年隨部隊編入國民革命軍,參加北伐戰爭。1928年1月升任團長,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。同年7月22日與滕代遠、黃公略等領導平江起義,組建中國工農紅軍第五軍,任軍長兼第13師師長。率部在湘鄂贛邊轉戰數月,建立三省邊界革命根據地,后率第五軍主力到達井岡山,與毛澤東、朱德領導的第四軍會師。1930年6月任第三軍團總指揮。
1931年11月任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。1934年1月補選為中共第六屆候補中央委員。在中央蘇區歷次反“圍剿”中,他是前線主要指揮員之一。在第五次反“圍剿”中,逐漸認識到“左”傾冒險主義的危害,曾對錯誤的軍事指揮提出嚴肅的批評。1934年10月率部參加長征。
在遵義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,支持毛澤東的主張。1935年6月第一方面軍同第四方面軍會合后,他堅決擁護北上方針,反對張國燾的分裂活動。9月,第三軍團合編為陜甘支隊,任司令員。10月,與政治委員毛澤東率部到達陜北。同年11月,任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、第一方面軍司令員。參與指揮直羅鎮戰役。1936年1月補選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。2月任中國人民紅軍抗日先鋒軍司令員。5月任西北野戰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。10月底任紅軍前敵總指揮部總指揮,參與指揮山城堡戰役。
抗日戰爭爆發后,任中共中央軍委委員、八路軍副總指揮(第十八集團軍副總司令)。與朱德總司令指揮八路軍開赴華北前線對日作戰,開辟了華北抗日根據地。1940年,在華北發動大規模的交通破襲戰(后稱百團大戰),沉重地打擊了日偽軍。1942年8月代理中共中央北方局書記。1945年6月當選為中共第七屆中央政治局委員,并被任命為中央軍委副主席兼總參謀長,協助毛澤東、朱德指揮對日軍的大反攻。
解放戰爭時期,任西北野戰軍(后為第一野戰軍)司令員兼政治委員、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司令,率部轉戰陜甘寧地區,解放了西北五省。彭德懷出奇制勝,以劣勢兵力戰勝優勢兵力的指揮藝術,豐富了毛澤東軍事思想。1949年任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一書記、西北軍政委員會主席、西北軍區司令員。
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,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。1950年10月出任中國人民志愿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,指揮中國人民志愿軍,同朝鮮人民軍一起,在7個月內連續進行5次戰役,把以美國為首的“聯合國軍”趕回到三八線。迫使其轉入戰略防御,接受停戰談判。經過兩年邊打邊談,于1953年7月簽定停戰協定。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會議常務委員會授予他“朝鮮人民共和國英雄”稱號。1952年4月回國,主持中共中央軍委日常工作。從1954年9月起任國務院副總理兼國防部部長和國防委員會副主席。1955年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和一級八一勛章、一級獨立自由勛章、一級解放勛章。1956年被選為中共第八屆中央政治局委員。
1959年7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(廬山會議)期間,勇于直言,寫信給毛澤東主席,對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中的錯誤提出批評,遭到錯誤的批判,并在中共八屆八中全會上被錯定為“右傾機會主義反黨集團”的首領,免去國防部長職務。1965年9月被派往四川任中共中央西南局“三線”建設委員會第三副主任,仍顧全大局,兢兢業業地工作。文化大革命期間,又遭嚴重迫害。由于長期的摧殘和折磨,1974年11月29日在北京逝世。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為他平反昭雪,恢復名譽。人民出版社1981年出版《彭德懷自述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