英德彭家祠,三百載風云歲月,歷史的經典之作
黃花鎮彭家祠
歷史:300多年
地址:清遠市英德市黃花鎮彭家祠
榮譽:1995年,被列為英德市文物保護單位
彭家祠建于清代中葉。據稱300多年前,一位彭姓鹽商遷居到此并扎根繁衍。其子孫后代為防御土匪滋擾,歷經20多年艱辛夯土壘筑,建起該古堡;300年后的今天,彭家祠雖然已成為當地知名景區英西峰林走廊的核心景點之一,但所幸仍保留著初始時期的建筑風貌,以及謎一樣的傳說典故,風采依舊,氣勢逼人。
建筑是最能駐留時光的一樣東西。彭家祠歷經數百年歲月變遷,雖然日漸殘舊,但它每一片青磚黛瓦、每一根雕梁畫棟間仍可尋到昔日繁榮興旺的印記。
在城下村內有一座七、八十米高、造型如田螺的小山峰,當地人稱“螺山”,彭家祠就是依螺山山勢而建。整個村落座南向北,建筑封閉,自成一體,東面、南面、西面均是懸崖峭壁,期間大大小小的廳房高低錯落、密密匝匝、鱗次櫛比,而山腳到山頂僅北面有一條寬約1.5米的石階路,頗有“一夫當關,萬夫莫開”之勢,防御功能十分明顯。
“這條石階路共有360級,當時全靠人工一下一下敲琢開山才修起來!迸硎献谟H聯誼教育基金會會長彭培華告訴記者,整個彭家祠共分三大層,九小層,大大小小120多間廳房,沿山體往上盤旋而建。
記者拾級而上,果然,見整個古堡恰如其分地與螺山融為一體,看不出一點雕琢的痕跡。山上房間以不規劃的石灰石和青磚砌成,但普遍較小且低矮,少則幾平米,多的也只有20來平米,室內光線并不充足,大多房門寬度僅四、五十公,十分狹窄。
當記者問及為何房間都那么小時?彭培華解釋道,其先祖遷居黃花鎮后的第三代子孫,曾到江西學了三年的地理風水。他們認為螺山背山面水,眼前更是連綿成片的峰林景觀,是一處絕佳的風水寶地。因此,在興建房舍時,十分注重保持螺山及周邊環境的完整原貌,所有房間都是利用地形地貌,在山體平坦的地方見空而建,所以自然窄小。
記者注意到,每間房門口掛著木牌,注明房間的功能,從主人房、子孫房,到丫頭房、炊事堂、學習堂、閱書房及牲畜房、雜物房等一應俱全。第二層的階梯轉彎處,有一塊突出的小平地,該處即建著一個小小炮臺。站在炮臺上,周邊動靜一目了然,若有土匪進犯村莊,立刻便能通知村民做好防備工作。炮臺四壁還設置了許多槍眼,可對外進行射擊。第三層則分別建有后花園和觀景臺,完全可兼顧族人日常生活、學習乃至休閑和防御所需。